【展讯】尘中莲花之丝路天籁——汉唐宋元丝路乐舞文物展
展览时间:2019年11月3日——2020年8月15日
展览地点:郑州大象陶瓷博物馆
战国/汉 灰陶红彩俑
中国之乐舞:乐,发现的最早物证或为八千八百年前的贾湖骨笛,被誉为目前最早的“天下第一乐器”。后人仍能吹奏出七声音阶,据测用的是鹤骨,或因鹤展翅能通天,音发即能通神?舞,或曰最早(按现在发现的)在宁夏卫宁北山地区大麦地岩画带遗存的史前岩画,是距今2-3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遗存,图有日月星辰、天地神灵、狩猎、放牧、舞蹈、祭祀,皆有石印痕可辨。音、乐流觞,古今存异,即或试以古物复演,其一战战兢兢难为豪放(几千年前的玩意你敢敲来砸去?贾湖骨笛发现时专家也只是试吹了五声音阶的《小白菜》),其二今人在惯性下常以今推古(搞音乐的跟搞考古的会同一个思路?早期发现的贾湖骨笛被“专家”误认为是哨子)。曽忆近日罗家英上电视,粤语版《满江红》句读金声玉振,专家盛赞平仄韵味有古之官话感。音、乐随岁月星移斗转,早变得不知所云了。
贾湖骨笛(商都网资料图)
舞,幸偶、像、书画甚众,虽历数万年,在材质、保存环境之偶然下,依稀得存,令人尚可目移千载。盖自先民劳作、祭祀、还有求偶(可见于非洲斗鸡式yaake舞)、无聊等之副产品而诞,逐渐由“原生态”变为程式化、技术化、直至呆板僵化。此趋势世界各地无异(除了现存的部分原始部落尚有保留)。近当代终由邓肯、皮娜等舞者忍无可忍,引领开始打破禁锢,追求本心表达。
汉 灰陶彩绘舞俑
汉代,承前启后,孕育了世界上最大的一个单一民族:汉族,同时以让基辛格叹服的强大文化吸收能力也逐渐将各地戏曲、乐舞、杂技融合,冲破“礼乐”,“击鼓歌唱作俳优”,并建立了国家乐府机构,在雅乐以外,还另设散乐专部(类似流行歌曲、民间收集之类)。《乐府》流传至今,活泼上口,大致可作为当时的流行歌曲集。
汉 灰陶彩绘舞俑
俑,一个残酷的真相——人牲替代品。古人之暴戾,常以人殉葬以侍死如生。然汉代初创时穷鄙不堪,人口缺乏,且汉至魏晋人口数量跌宕起伏,即能从1300万人升至5、6000万人,也能因战乱、瘟疫、割据而暴跌至2200万人,此中凄惨,喟叹天地不仁,既然礼乐都不要了,故陪葬遂渐由俑代替(奴隶也是财产)。俑早期工艺亦简陋,虽有描画装饰,个头不大、捏制随意更显拙趣。山东陶乐舞杂技俑、四川陶说唱俑、河南技乐俑之精品皆生动无比,令人叹服。
汉 灰陶彩绘舞俑
长袖飘飘,怡然自得,舞之蹈之,张力十足。
汉 褐釉舞俑
抱鼓握槌,作敲击状,提足断喝,这是捧着肚子唱高音么?
东汉 褐绿釉乐俑
右边乐俑拿的极似阿夫罗斯管(Aulos),此为古希腊乐器,是一种芦管制成的单管或双管的竖笛。即或此物自小亚细亚(今土耳其大部)传入,流传至汉地亦令人震撼。
魏/晋 彩绘乐舞俑群
短胖袒裸,畸形丑陋,百戏各异,引人发笑,帝王贵族的无聊消遣推动了多少文化的诞生与升级。
十六国 红陶舞俑
“排箫”,又名参差不齐,传为黄帝命名“参差”;竽,除了民乐团今天略显少见,大家记得的恐怕是“滥竽充数”。
北朝 灰陶舞俑
歌舞队群舞,形式感极佳。
北朝 黄釉乐舞扁壶
琵琶,自美索不达米亚(大致在今两河流域伊拉克境内)传入,魏晋时已进入宫廷,南北朝时与筚篥共为合奏时的主要旋律乐器。此扁壶应为仿少数民族皮壶形制。
隋 青釉乐舞俑
有点思密达哈。
隋 青釉骑马乐俑
发型好怪、高鼻。
唐 白陶彩绘乐舞俑
卷发俑颇类欧洲人种,随乐而舞,瞠目有趣。
唐 彩绘乐舞俑
典型的壁画式场景,古典中国美人,仪态端庄,怡然阖目,衣袖蹁跹而内敛。
唐 三彩胡腾舞扁壶
奔放而绚烂。
宋金 散乐砖雕
一个弹奏流行乐的……大娘。(灰尘/随笔)